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私营、外企都没这一概念了。但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有用。比如报考公务员,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比如工资级别低,行政级别低,甚至可能无法到该单位工作。还有一些工龄的审核等也和此有关。
什么时候能拥有干部身份:
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满一年且报到证开出满一年(以报到证报到日期为准,非以毕业日期为准。故不含暂缓就业生及延迟毕业生)具备办理转正定级的资格。具有办理转正定级的资格并不代表具备有干部身份。需要在符合上述条件时向档案所在单位提出转正定级申请。干部身份便是从办理转正定级那一天开始算起的。
工龄计算:
通俗的理解就是工作的时长。这里说的工龄则是指档案记载的工作经历与具有干部身份的时长。用一个简单来表达:工龄=测算当天日期—转正定级日期
干部身份有什么作用:
在体制内,干部身份与工资、职称都挂钩。现在考公务员、事业编,只要考进体制内,就都是干部,这个身份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而就算是合同制,人事部门也会在档案上为大学生保留干部身份。单位提干、计算工龄等都与干部身份有关。在档案履历表里,干部是有行政级别的,群众则没有行政级别。在政府及其直属部门的职务聘任上,基本只对拥有干部身份的人开放等。另外,薪酬待遇和各类保险福利也都与之挂钩。
不在机关工作干部身份有用吗? 干部身份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十分有用的。比如深圳的人才市场要求拥有干部身份才能入户深圳。没有干部身份就没办法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入户深圳,而能否入户,又影响到买房、积分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按照国内很多大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非应届毕业生都需要转正定级,拥有干部身份才符合条件。
哪些情况下大学生易失去干部身份? 档案交给就业单位,而单位没有档案保存、管理资质,则失去干部身份; 未就业、档案转到原籍且未办理人事代理就没有干部身份了; 就业单位没有资质导致档案失去管理也没有干部身份; 已经有干部身份后的如果在档案再转交过程中失去有资质的单位管理,也自动丧失干部身份。原在公务员单位、事业、国有单位因故离职而非调动,也会失去干部身份。
关键词:
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的区别 干部身份,大学生干部身份正常在职人员常见两种身份,即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干部管理由人事组织部门负责,工人管理及社会劳动保障由劳动部门负责。目前身份仍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不具备明确身份的人员还不能随意流动。
干部与群众的身份壁垒有哪些表现形式? 一、在档案履历表里,干部是有行政级别的,群众则没有行政级别。 二、在政府管理劳动者的分工上,干部属于人事局管辖,群众属于劳动局管辖。 三、在社会单位的划分上,在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可以享受干部待遇,而在企业工作的人则只能享受工人待遇(企业的负责人可以享受干部待遇)。 四、在政府及其直属部门的职务聘任上,基本只对拥有干部身份的人开放。 五、干部身份是一种终生的身份,不因其退休而失去。
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身份问题已经不再被人反复提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也不明显。但是一旦遇到了例如提干和工作年限的问题,待遇就将出现区别。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成功获得干部身份对自己未来更有保障。
哪些人员有“干部身份”? 国家计划内大中专毕业生(以派遣证为标志,包括计划内统招、定向、自费、委培); 2001年以前经地市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录用为国家干部的人员; 军转干部; 解放前参加革命的担任干部职务的人员; 解放初自然形成的干部; 经公务员考试录用为公务员的原不具备干部身份的人员; 被转为公办的原民办教师; 70年代末经地方革命委员会批准招录的教师。 如果不在这些条件内,哪怕自学取得博士学位,也没有干部身份。
常见问答 干部身份是指成为公务员吗? 干部身份只是一种身份,是我国人事制度中的一项规定,而不是表明你是公务员。
刚毕业有“干部身份”吗? 由于“干部身份”的取得跟转正定级有关,而以大学本科毕业为例,他只能在工作满一年的情况下才能申请转正定级,所以刚毕业的学生是没有确定的“干部身份”的。
没工作“干部身份”会不会丢失? 本科毕业未就业,大学生也将获得《报到证》,报到单位一般为生源地的省级或市级相关教育部门。工作一年后,经过向报到部门的申请也可以获得“干部身份”。也可以这样认为,就业与否,与能否取得“干部身份”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