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人社部1日公布2017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媒体发现职称外语未被列入。一条普通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和热议,可以说改革职称流弊已刻不容缓。
自1999年国家实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政策以来,对这一政策的质问一直存在,但主管部门一直以不容质疑的理由坚持到今。许多专业人才仅因职称英语和计算机考试过不了关而被挡在职称门外,某著名作家因职称英语连考12年未过一直不能评上“副高”曾引发全国讨论。笔者身边也有实例,一位业务佼佼的省级党报副总编也因英语连考不过,多年难晋“副高”,一直熬到免试年龄才得以过关。
客观地说,国家评定职称是鼓励专业人才不断学习进步为社会多做贡献,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在一定的时期对引导人才学外语掌握信息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目前缰化生硬一刀切式的职称评审越来越暴露出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也引发了不公平现象,甚至还有人为评审过程中产生的权力寻租和学术作假、腐败等。
职称评定中暴露出典型的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流弊,大家都感同身受。“职称之疾”在教育、医疗行业表现得更加明显,医生的水平是以治病救人为标准,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已任的,而不是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写论文搞关系上。手术没做好,代课水平不行,但只要写几篇论文发表了,就能评上职称,这种“花架子”现象很普遍。
可以说现行的职称制度已不能真实反映人才的实际能力,起不到激励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还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职称考试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考试,专业技术人员为职称耗尽心力,甚至影响了本职工作。
积弊时多致使激励功能弱化,不健康科研生态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许多地方职称评审往往流于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过场”,职称“硬件”形式化,学术成果鉴定走偏,但求数量,崇尚论文发表规格、立项课题等次;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论文而写论文,致乱象丛生、弄虚作假泛滥成灾,学术腐败不断。
针对清晚期缰化教条的科举制度,龚自珍曾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之呼唤。当今时代需要让职称评定促进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必须改革现行的职称评选制度,打破“唯论文是举”和外语、计算机考试等“硬杠杠”,而代之以“实绩”为大方向。人社部刚刚公布的对职称外语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的政策让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笔者以为,中国的论文数量恐怕是世界上最多的,但社会需要的是真能力,不是“花拳绣腿”。祛除职称评定形式主义之流弊是当务之急。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改革和完善评定机制是大势所驱,以便让人才更好地不拘一格的成长和脱颖而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