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广州服务了18年后,广州正式接纳了他。 2011年11月,李会成拿到广州户口本,成为一名“新广州人”。入户广州至今5年,李会成说多了一份自在感,把身份证递出去时,也多了一份归属感
“我也是实实在在的广州人了。以前出去旅游,看到你的身份证老家的,有人还是会嫌弃。现在办事交材料,大大方方拿出来,感觉别人的眼光都不同了。” “入户的事都过去好几年了”,讲起这几年的经历,57岁的他倒是对很多细节记忆犹新。 这几年,他仍旧住芳村,与两个儿子住在一起,大儿子与小儿子都已成家生子,大孙子上小学,小孙子也上了幼儿园。李会成和老婆莫姐是同事,2011年莫姐退休后,一直忙着凑孙。莫姐忙不过来,李会成也会一起帮手。 李会成和记者聊天的当口,莫姐买菜回来,提着大袋小袋。“以前在老家都是滚汤,她现在经常煲老火靓汤给我们饮,听到哪个(汤)好,自己也想学”。李会成说。 今年广州积分入户申请已结束,1.11万人要竞争破纪录的6000个名额。5年前,李会成正是通过积分制入户成为“新广州人”。5年后,他说“现在想来走这条路是对的”。 选择 2011年,广州首批1000名积分入户的外来工中,李会成并不是有高学历的年轻人,也非生意做得很大的老板。作为一名在荔湾区环卫车队默默无闻工作多年的维修工,他通过了入户申请,还以318分的总分排名第一位,出乎所有人意料。 高中毕业的李会成,在当时的外来工人员中学历不算低。当年选择离开广西蒙山农村来广州打工,他说“相比起来,乡下比城市辛苦太多”。 1990年,还在老家的李会成与人合伙开了间维修店,“能养活自己,但实际上能给到家里的钱很少”。来的多是熟客,经常赊账,维修店的实际入账并不理想。“修好车后请顾客吃的一顿饭有时比维修费还贵,不好意思开口收钱”。后来,听熟人说广州有单位(当时的芳村区环卫车队)招人,他想工资再低也比乡下强,就一口应了下来,“当时是1993年,工资很低,每月就200多块钱”。 乡下农活苦,收割、犁地、插秧,“那是连贯的工作,稻谷还要晒,天气不好要马上收起来。雨淋到就糟了,打出来的米都是碎的。”还有菜园要照看,猪鸡要喂养。在乡下吃惯苦头的李会成觉得广州的工作压力不大,不觉辛苦。 “在这里接触到很多从没接触到的系统,比如垃圾车的液压。我读到高中,起码看书自学还是能理解的,上手也很快”,李会成很快胜任广州的新工作。 从2007年开始,李会成一直保持着骑单车上下班的习惯。有人说搭公交也方便,他觉得等公交麻烦,上了车也可能挤,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喜欢自己掌握自己的时间。他也曾“嘲笑”大儿子离上班的地方太远,每天回家都要花上一个多钟,“踩单车就绝对能按时上班,不会迟到”。 对时间如此珍惜的李会成,却因年龄错过了第一次入户广州的机会。
错失 1998年,李会成差点就入户成了广州人。 那时广州环卫部门每年都会评市一级“美容师”,评上的可获得把户口转到广州的机会。1998年,李会成评上了,但由于当年没及时转成户口,机会来了又走了。“说定了转户口,当时局里也都表态了,结果过完春节后一个政策下来就没了,年龄超过35岁的都不行”。 那一次入不了户,李会成很沮丧,一再重复“说好的,就没了”。有几年,单位也有同事拿他开玩笑。 李会成一直觉得当年来穗打工是个明智的选择。尽管错过了第一次入户机会,他也没有灰心。他心里一直有个执念。 2000年,李会成向银行贷款买下在广州的首套房,“那时买房入户有一个指标,给了大儿子”。 买房,对普通人来说是件大事。当年在单位,很多同事不敢相信李会成能买房。 60多平方米,他买的房离现在租住的地方不到一公里,买房后,由于一家人不够住,才在附近租了三室一厅。 对于自己当年拍板买房的决定,李会成至今想起来,心里都很得意。当时质疑他买房的同事,现在都羡慕他的远见和敢想敢做,“说我是最成功的一个了”。 “当时单位在芳村,我和老婆在滘口住,她每天四五点起来上早班,当时想着方便我妻子上班(所以买房)。另一方面,想着孩子毕业下来都想有个窝。那时房价很便宜啊,2800元一平方,60平,大概十几万,所以才做了这个决定”。 成了 2010年下半年,李会成再次看到了入户广州的希望。 这时他已51岁了。 李会成从报纸上得知,积分入户没有年龄限制,“80分可以申请,当时看到这则消息那个高兴啊!想着按这条件我也能申请。我估了一下,自己有两三百分。一个年龄要求,一个技师证要求,一个房产要求,还要有市里面两次的表彰、区里面三次表彰,这些我都能加分”。 信心十足的他,从准备申请材料到申请,花了几个月时间。材料递上去,分数出来,果不其然,他以318分拿了第一名。 李会成记得很清楚,这318分占比最大的是市民表彰一项,得分180分,以及社保37分、技师等级证60分、房产20分、高中毕业学历20分、年龄1分。“市里的表彰一次加分是60,区里的表彰一次是30,广州市优秀城市美容师和荔湾区优秀城市美容师我都分别拿过两次,加起来就有180分了,我记得这一项的拿分算是封顶了,没有多少个人可以拿到这个分数。”还有社保,李会成说能拿到高分,社保也帮了大忙,“我社保分高,在单位交了那么多年社保,每一项都有。” 2011年1月,积分入户申请得分出来的那天,李会成在去东莞的大巴上,打算去看小儿子刚买的二手房。途中他接到记者的电话采访,才得知自己是“第一名”,当天他接媒体电话一直接到晚上七八点。那天莫姐没在李会成身边,好消息无法跟老婆第一时间庆祝,晚上李会成跟小儿子小酌了两杯,12点以后才休息,平常他一般10点就上床。 “就一个想法,终于成功了。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了,算是给家人过年送个大礼”,回忆起来,当年的心情李会成永远记得。 逢年过节,正是环卫工最辛苦的时间。在荔湾区环卫车队(现改名为荔湾区城管局机械化作业管理中心)工作的李会成夫妇入户5年来,今年春节才回老家过了一次年。入户后的第一个新年,李会成和家人是在广州过的。他们夫妇依旧像平常一样上下班,不过年夜饭比往年过年丰富很多,做了很多家乡菜,比如扣肉、炸全鱼、年糕、腊肉和香肠等。 错失入户机会的12年后,李会成成功拿到了入户卡,回乡下办了户口迁出。成功入户广州这一年的11月,他拿到广州户口本,那一刻,李会成才确定自己是“新广州人”,“那种归属感是实实在在的,一切都不是梦,是真的!” 计划 现在,57岁的广州人李会成有了回老家广西养老的打算。“中国人说的落叶归根,再加上亲人、同龄人都在老家”。老家正在盖房,几个兄弟姐妹一起出资。他说自己长期在外,对家里照顾很少。 “来广州23年了,退休后允许的话想回乡下,那里没那么多粉尘,空气好。老家的县城和村里也有了很大改变,起了新房子,修了水泥大马路,很方便。”李会成盘算,退休返乡至少还得5年,因为两个孙子还小,上学还需要接送。 说起孙子上学不用跑证明,可说是李会成入户广州后最大的满足感。“借读生和地段生不一样”,他说,“那时妻子老说‘还不去居委会搞证明,人家个个都提前去办了’,我去居委会才发现,地段生户口在这里不用开什么证明,居委会已把适龄儿童名单交到学校了。那时候感觉挺开心的,入户后一条龙服务,我都不用操心了。” 李会成的广州话也讲得很顺了,“在老家讲的是当地白话有乡下音,刚来广州不好意思讲广州话,时间长了,讲的跟广州话音也比较近了”。 “我觉得广州人一直是这样,比较友好包容,本地人没有那种歧视的眼光,在我身边没有”,李会成说。他和家人的生活也自然越来越广州,少不了“天一亮就去霸位喝早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广州人的习惯嘛!” 平时得闲或者休假,他会带上孙子去公园,朋友来了就带他们去沙面走走,逛街他会去上下九、北京路,他知道那里的服装鞋子抵买,特别是大笪地还没搬迁前,也钟意逛芳村的中市。对他来说,这些地方消费实在,就像大多数普通老广州人认为的一样。 其人 李会成 1959年生,广西蒙山人,1993年成为广州芳村区环卫车队(现为荔湾区城管局机械化作业管理中心)修理工,2011年通过广州积分入户申请,以318分的总分在当年申请者中排名第一,由此被称为“广州积分入户第一人”。
|